先前啰啰嗦嗦讲了一大堆,就是为了让大家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。老规矩,先解释下究竟什么是“高血压”。
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(或)舒张期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。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(也就是不明原因的高血压)和继发性高血压(也就是能找到具体病因的高血压)。不幸的是,前者占了90%还要多╮(╯-╰)╭。依据我国2005年推出的指南,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≥140mmHg,舒张压≥90mmHg。
凡是能影响血压形成的因素,都能影响血压。接下来为了讨论方便,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都假设其他条件不变,在单一变量的前提下探究高血压的形成机制。
1)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:正常情况下,血量和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,也就是说充盈压变化不大。所以在血管容积不变而血量增多(有很多原因哦!过于专业就不深入挖掘了^—^)、或者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减小(不深入挖掘+1)的情况下都会引起充盈压升高,所以血压会升高。
2) 每搏输出量(简称搏出量):就是指心脏收缩一次泵入血管的血液量。搏出量越多,射入主动脉的血越多,动脉管壁所受的压力越大。根据我们上边的分析,搏出量增多主要会导致收缩压明显升高,而舒张压升高的幅度相对较小,因为虽然收缩期主动脉内血多了,但在舒张期血管回缩往外推动血液的压力也会更大、进入外周的血也会更多,最后结果就是舒张压升高并不明显。
3) 心率:心脏要完成泵血的功能需要两个基本步骤:舒张——使静脉血回到心脏,以及收缩——将血泵入动脉,一次舒张加上一次收缩就完成了一个心动周期。当心率加快时,舒张期缩短时间比收缩期更明显,因而在舒张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就减少了(主动脉根本来不及把血往外推啊呜呜>_<),于是舒张末期留在主动脉的血就多了,舒张压升高。当然,收缩压也会升高,但因为血压升高血流速度也加快了,所以收缩期进入外周的血还是更多一些的,所以收缩压升高得不如舒张压明显。
4) 外周阻力:外周阻力可以使得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。外周阻力增大时,舒张期向外周流的血液减少(主动脉根本挤不动啊呜呜>_<),于是舒张末期留在主动脉的血就多了,舒张压升高。当然,收缩压也会升高,但因为收缩压比舒张压高,血流速度更快,所以收缩压升高得不如舒张压明显。聪明的大家一定还能想到,血液成分和阻力也有很大关系:用同一根吸管喝水与喝奶昔相比肯定后者费劲对吧~
5)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:如前所述,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能够起到缓冲血压波动幅度的作用。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理解能力堪忧的我很久,不过最后还是机智地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了答案:从1米高的地方直挺挺落到水泥地上和蹦床上,掉下去的时候显然前者感觉到的压力更大,而落到地上以后前者显然不会再升起来而后者可以对吧!对吧!弹性较差的血管相较于弹性较好的血管,收缩压升高(掉地上时感觉压力大),舒张压降低(关于舒张压降低在教科书上没找到满意的解释,我的理解是能量转化成势能少了那自然转化成动能大,流到外周的血就多,舒张期主动脉里剩下的血变少,于是舒张压就降低了)。
晕乎了没有?其实简单概括来说就是,收缩期心脏泵进大血管的血多了,收缩压升高就明显;舒张期大血管流向外周血管的血少了,舒张压升高就明显。
【用我最喜欢的逻辑推理图总结的话就是这样子的:】
①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比例:循环血量↑或血管容量↓→体循环平均充盈压↑→动脉血压↑。
②搏出量:每搏出量↑→主动脉、大动脉血量↑→收缩压↑。
③心率:心率↑→心舒张期缩短→心舒张期末主动脉血量↑→舒张压↑。
④外周阻力:外周阻力↑→心舒张期末主动脉血量↑→舒张压↑。
⑤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:弹性↓→收缩压↑,舒张压↓。
一目了然有没有!负责任地告诉大家,不管临床上是什么疾病,不管是神经、心脏、肾脏、内分泌亦或是其他方面出了问题,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追溯到最后不会逃出这五条! <(  ̄ ︶  ̄ )>